close


 


強化平衡感的親子遊戲




    由於人類的身體架構呈倒三角形,因此頭重腳輕,以物理學的原理看來,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,人類是不可能站得起來的。這是經過胎內三個月的胎內變化,以及出生後經過翻身、坐、爬、攀站、走路等將近一年的發展,練習身體和地心引力間的協調,才形成所謂的平衡感。平衡感主要功能是協調身體和地心引力,少了它人類便無法站立;當平衡感發展不健全時,就會站不好,同時還會影響到其他身體動作的靈活度。一旦孩子的平衡感不佳,也會阻礙前庭平衡的發展,進而影響日後的學習。


     人類必須站立,腦中的血液才能往下流,大腦內的血流量小,細膩的腦細胞才得以發展,能量才能有效的流動,也因此大腦活動才能完全展開。經常躺著會影響大腦的發展,只有站得穩腦細胞才能有效的運作,發揮才能。有些平衡感不佳的孩子,對高度反應遲緩,所以經常爬高,有些則過於敏感,對任何高度都會感到害怕。這些孩子對任何頭部的姿態變化都感到緊張,因此情緒長期不安,容易以小動作或自言自語來消除心理的壓力,他們之所以過動和多話的主因。


大腦神經體系運送中、高度感及速度感的情報時,由於無法良好掌握平衡感,便容易產生迷惑,以致於無法有效整理,因而產生認知困難。正常的狀況下,筋肉和關節對外界的反應,由固有感覺神經體系處理,屬於自律性神經功能,能使身體和地心引力隨時保持協調。但重力感失調的孩子,孩子無法自律,大腦反而需要隨時關心筋肉和關節的感覺,大腦的壓力因此增加,反而造成笨手笨腳及身體無法運用自如等困難。


   過動兒大多起因於平衡感失調很難靜下來,經常會有注意力不集中、衝動、缺乏自制力、散漫、懶惰等徵狀。當前庭體系發展不健全,筋肉張力便會不足,使人容易疲倦。因此很難要求平衡感不佳的孩子保持坐姿,他們通常很難維持舉頭姿勢,常會趴在桌上或動來動去,這是無法控制的行為,而不是故事搗蛋。由平衡感不足引起的肢體協調不良,以及過動不安,可藉由加強平衡感的相關運動使其恢復正常。 


 



強化平衡感的親子遊戲


 



起降機: 雙手仰抱起幼兒,想像雙手是一部起降機,上上下下移動。


 


猩猩走路: 大人站在幼兒背後,雙手拉著幼兒雙手,左腳抬高時身體向右方傾,左右腳輪流替換,學猩猩走路的樣子,並指示幼兒跟著做。



穿越獨木橋: 藉由穿越獨木橋遊戲可以訓練小朋友走直線的平衡感,之後再讓小朋友學習橫著走,也能訓練小朋友在視覺角度不同的情況下,依然維持平衡。 


拍泡泡比賽: 藉由拍泡泡的遊戲,訓練小朋友的手眼協調,並讓小朋友在追逐泡泡的遊戲過程中,小跑步的步伐更穩定平衡。 



直線曲線齊步走: 爸爸媽媽可以先在遊戲的場所,用膠帶貼出直線與曲線的線條數條,讓孩子試著踩在膠帶上跟爸媽競走,但規則是每一步都要踩在膠帶上,不可以跨出膠帶的範圍, 訓練孩子的平衡感


小貓過河: 將床單在床上鋪平,父母各執床單的一頭,孩子躺在中間。    父母開始抖動床單,一開始可以幅度小些、慢些,讓孩子先熟悉一下,鼓勵孩子勇敢、不害怕。告訴寶寶他扮演的是一隻小貓,準備乘著小船過河。 慢慢地,床單離開床或地面一段距離,父母拿著床單的四個角搖晃,像是在河裡的小船,開始可以幅度小些、慢些,逐漸加大幅度。告訴寶寶可以四處翻滾,以保持平衡。


 


走繩索: 將繩索為成各種圖形,沿繩索走或跑。
沿著繩索或木棒側向或後退行走。
兩人牽手,走或跑於繩索上。


 


木梯遊戲: 走、爬、跳、鑽洞與跳躍等與在木梯間格內跑、雙腳行走等,可以培養平衡,把握瞬間性、韻律感等。


 


爬網遊戲: 爬上搖動的網來訓練平衡感相當有幫助,能發展雙手雙腳動作之間的協調能力,並消除攀登高處的恐懼感。


 


身體教具: (1)大人坐著將右腳小腿豎成斜坡,讓幼兒由膝蓋處往下滑。
(2)
大人雙腳併攏坐著,抱起幼兒面對面坐在大腿上,然後一鬆一緊地搖晃孩子。
(3)
幼兒背對坐在大人膝上,大人可將幼兒抱向胸前再推至膝蓋來回搖晃。


(4)大人右腿屈起坐著,左腿放平,幼兒在大人協助下,爬上膝蓋,再由膝蓋爬上大人肩膀。


(5)大人四肢朝地模仿狗爬行,讓幼兒緊抱住大人,並騎在大人背上。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星辰兒童瑜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